设为首页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宁夏百强民营企业评选

陈逢干:我的名片是“慈善”

2013-08-20

  一个“心”字形的红色标识下面,“慈善”两个大字显得异常醒目。它的右下角,才是小了两个字号的自己的名字。这个以“慈善”为名片,将自己的名字紧紧地与“慈善”二字联系到一起去的,就是来自浙江天台的宁夏石嘴山市大榆树沟煤炭产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逢干。

  2011年4月26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陈逢干第六次站上了中国慈善排行榜“中国十大慈善家”的领奖台。从2006年,他第一次获此荣誉之后,六年来,他曾先后与黄如论、李书福、杨卓舒、王健林、牛根生、陈光标、丁磊等知名商人站在这个领奖台上。但不论身边走马灯般更换比肩者是谁,只有陈逢干,是唯一一位连续六次获此殊荣的人。

  然而,在捐款总额上,陈逢干从来没有进入过前十名:2005年名列第108位,2006年名列第55位,2009年名列第34位,,2008年名列第24位——“成绩”最好的一次是2007年,唯一一次进入前20名,但也仅位居第16位。

  那么,陈逢干凭什么成为唯一一个连续六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慈善家”的人物?

  答案,就在它名片上方那个红色的“心”字形的标识上。陈逢干对这个标识的解释是:“慈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有心人的专利。企业家做慈善,更需用心,才能创新慈善模式,使慈善事业可持续化。”

  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

  2011年初,天台医药有限公司之所以能成为浙江省台州市第一批医药行业的“公益性企业”,正是在于采取了一种“损有余以奉不足”的慈善经营模式:为减轻百姓的药费负担,对统一配备基本目录中的药品,也就是老百姓的常用药,实行“零差率”销售,全部按购进价销售给百姓,并接受卫生部门、纪委的监督。   提出这一经营模式的,是天台医药公司总经理、陈逢干的儿子陈林峰。2010年夏天,当陈林峰向父亲提出这一经营模式时,陈逢干从心底里喜欢。不过,作为企业家,他还是问了儿子一句:“医药公司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零差率销售如何维持公司的运转?能维持下去吗?”陈林峰回答道:“‘零差率’也不是不赚钱,公司的利润主要通过二类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参类等高档补品获得。这其实跟您在宁夏搞的那个养老院的模式有点像……”

  陈林峰没说完,陈逢干就笑了。儿子意识到将慈善理念引入企业经营,虽说自己离退休尚远,但慈善事业有了“接班人”,能不高兴么?

  在这样苦口婆心的“啰嗦”下,儿子陈林峰固然有不理解甚至埋怨的时候,但慢慢地,也真的少花钱了。不过,最终令他改变想法的,是有一次替父亲去送钱。

  三州乡是天台县一个偏远山乡,牌门村是该乡最大的村落。这个村要建一个文化活动室,村干部找过陈逢干,请求帮助。陈逢干恰好有事在身,就让儿子陈林峰去操办这事。2009年3月,陈林峰从银行里取了3万元钱就开车去了三州乡。还没到牌门村,陈林峰远远地就望见许多人站在村口的牌坊前迎接。车一停下,村干部们上前去,热情地将他迎到村口的祠堂,又是倒茶又是敬烟……临走时,村里一位老人将自己新炒的茶叶,硬塞在陈林峰的手上。陈林峰几次推却都没能推掉。车子渐渐离开牌门村,陈林峰回头望了一眼,村里人仍然站在村口的石牌坊前,目送着他。

  这时的陈林峰清楚地意识到,村民们所以把他敬为上宾,是因为他是慈善家陈逢干的儿子,是因为父亲的爱心使他受到人们的尊敬——那么自己呢?多少年后,自己的儿子是否会因为自己受到别人的尊敬?陈林峰这样想着,想着自己经营的医药公司,想着自己的父亲,终于想出了“零利率”的经营模式……

  如果一定要给陈逢干的慈善生涯树一个鲜明的界碑的话,那就是2005年4月15日。这一天,陈逢干一生都会铭记在心:这一天,是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成立的日子。

  在成立大会上,陈逢干的发言朴实而真诚:“中国有句老话叫‘饮水思源’,自己先富起来,理当回报国家,回报社会……”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宁夏大学生助学基金会,是国务院2004年6月开始颁布实施《基金会管理条例》以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登记注册的第一个地方性基金会,是由民营企业家捐资设立的第一个非公募基金会,也是第一家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公益性组织,开创了民营企业家创办基金会的先河。陈逢干也创下了宁夏历史上份额最大的个人捐赠。

  1911年,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了“纽约卡内基基金会”,奠定了现代慈善事业的基础,但这是商业化运作的基金会。而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纯粹是投入的方式、输血的方式。
那么,陈逢干为何要成立这样一个基金会?这还要从一封信说起。

  2004年夏天,在宁夏打拼的浙商陈逢干,突然收到一封宁夏盐池县第二中学的来信,信的上方盖有教育局、乡政府、村委会、盐池中学等五六个印章,反映的是盐池二中一位名叫黄浪涛的毕业生,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成为盐池县解放以来第一位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可是,由于黄浪涛家境贫寒,奶奶年迈,母亲多病,妹妹上高中,全家生活紧靠做临时工的父亲工资来维持,而父亲的收入,每月只有400元……

  读到来信,陈逢干立即回信,承诺每年给他15000元,保证他读完大学。如果他能考上研究生,他还将继续资助……有了陈逢干的资助,黄浪涛终于圆了他的大学梦。

  这一年春节前,黄浪涛和父亲一起,赶着一只羊,拎着一桶胡麻油找到陈逢干的家,用这种方式表达他对好心人的感谢。

  进入清华大学的黄浪涛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更加发奋学习,成绩跃居全系第一名,并担任了系团总支书记。2008年8月,作为清华大学保送生,他被公派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黄浪涛的遭遇与成绩,令陈逢干认识到了自己资助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直接促成了“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的成立。2005年,该基金会成立后当年,宁夏就有600名本科生、250名专科生,以及10名高分生(宁夏高考文、理科前5名)共860名贫困大学生得到资助,成为宁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助学活动。

  此后,该基金会每年按期发放助学基金。截至2011年,基金会共发放助学金2140万元,受助学生达到6100多人。

  2007年,陈逢干第二次获得“中国十大慈善家”称号后,已经不满足于一个大学生助学基金会了:除了做大自己的企业,用更多的钱做慈善,他认为自己还必须有新的慈善项目。然而,每年投入300万元助学基金会是一个纯粹“输血式”的慈善项目,万一企业遇到不测,这基金会还能保证下去吗?如果要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下去,这种纯“输血”的模式必须得到改变:用企业经营的手段去经营一个慈善项目,变输血式为造血式!

  2007年8月,陈逢干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合作开始建设“宁夏大武口逢干老年公寓”,这个预算总投资2500万元的建设项目,正是陈逢干“造血式”慈善项目的开始。

  在陈逢干的构想中,“老年公寓”是一家非赢利性敬老院,配备餐厅、活动室、健身房、医疗室、接待室、卧室等,可提供240位老人同时入住。公寓建成后,将成为宁夏首家民办公助的福利敬老院。敬老院有两部分老人:一部分是免费供养,对象是大武口区内的孤寡老人;另一部分是收费供养,对有经济条件、有子女而无法照顾的老人,收取一定的费用,以这一部分收入保证敬老院的生存、运转和发展。

  陈逢干将企业经营的理念,引入福利敬老院经营,既然是“造血式”慈善,就必须靠敬老院自己养活自己,来维持整个敬老院的运转。

  “一个企业家仅通过捐钱参与慈善事业,力量还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更应该发挥企业家自身的资源、智慧和经验,让慈善增值,再反哺慈善,才能使慈善可持续发展。”谈到这家“老年公寓”,陈逢干这样说。

  “大学生助学基金会”是“输血式”慈善,那么,谁又能向慈善“输血”呢?有没有一种企业,既能为当地解决就业,为百姓创造致富门路,又能创造利润,用企业所得的利润去做慈善?

  2009年6月,陈逢干投资5450万元,在宁夏石嘴山市成立了陈逢干制衣有限公司。这一年产100万套校服、劳保服的服装公司,看起来与别的服装公司没什么两样。然而,在开工仪式上,陈逢干却郑重向众人宣布:陈逢干制衣有限公司每年将拿出50%的利润,投入当地的教育事业,为即将开设的“宁夏陈逢干教育基金会”提供资金来源。同时为宁夏贫困地区兴建希望小学,让更多的贫困孩子走进校门。

  陈逢干制衣有限公司为陈逢干做大慈善事业开掘了一股新的源泉,是他继大武口敬老院之后的又一慈善手笔。这一模式的发掘,令陈逢干激动不已。他快马加鞭,加快复制。一个月后,在距大武口100公里外的青铜峡市,陈逢干的另一家制衣公司——宁夏曙源制衣有限公司又宣告成立了。
陈逢干宣布:曙源制衣作为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的经济实体,所获得的企业利润,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至此,两家以慈善为最大利润的企业,分别在宁夏石嘴山市、青铜峡市落脚,陈逢干也开创了宁夏慈善事业的新模式:从零打碎敲的捐款,到城里大学生助学基金会,从建造福利性敬老院,到开办制衣公司,他的慈善模式,也完成了从无序到有序,从“输血式”慈善到“造血式”慈善再到“向慈善输血”的过程。

  不过,人们很快发现,这两家制衣公司的法人代表,并非陈逢干,而分别是他的儿子陈林峰和女儿陈丽丽。陈逢干是否想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将自己的慈善事业传承下去呢?陈逢干笑而不答。

  事实上,陈逢干喜欢帮助别人,并非自2005年始。此前,陈逢干零打碎敲式地捐款助人的事情,已经不计其数。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他的借钱助人。

  2002年冬,陈逢干的故乡天台县左溪二甲村的一座四合院突然发生火灾,顷刻间,住在院子里的18户人家无家可归。正在忙着去宁夏投资的陈逢干,听说此事后毫不犹豫地给最困难的10户人家,每户送去了2000元,送到最后一户,手上只有1700元,他承诺第二天一定补送不足的300元。

  次日一早,他找上村里的朋友为他作担保,从信用社贷款4万元。刚从信用社大门出来,就瞅见村口一个缩弯着手臂的女人。这个叫陈素凤的女人是在这次火灾中烧伤比较严重的人,家里经济困难,无钱医治。陈逢干想都没想,就从刚取出的贷款中抽出了3000元,塞到陈素凤手中,还递给面包车主50元,请他将她送到县医院。与他一同从信用社出来为他作担保的朋友,为他的举止震惊不已。

  妻子有些不快:这笔钱是急用,才到信用社去贷款,怎么一下子就捐给了别人呢?

  朋友也不解:如果生意好,捐点也就捐了。现在你还靠借钱过日子,还捐那么多,难道生意不做了?何况天下的好事也做不完!

  见大家说多了,陈逢干就解释:“别人有困难,自己看到了而不去帮的话,心里不好受。再说我欠100万,与欠200万不是一样地欠吗?可是火灾户不能等啊,受伤治伤的人不能等啊,做生意要看商机,做好事也要看机遇,等我生意好了,有钱了,人家也不需要我的帮助了。”

  像这样借钱助人的事例,在陈逢干未曾“发家”之前,还有过多次。陈逢干老家的左溪小学,正在陈家的屋后。有次,只读了四年书的陈逢干童心大发,到学校里去看看。结果发现教室里的课桌板凳都很破旧,有的还缺胳膊少腿,有些甚至是几十年前自己在这里坐过的。看到这,陈逢干对校长说:“这课桌板凳这么破旧,想办法换新的吧!”而当校长告诉他学校根本无钱购置新的课桌后,陈逢干说:“这钱我来出。”

  不久,陈逢干向学校捐助了17000元,不仅购置了120套新桌凳,还购置了乒乓球桌、篮球等体育用具。而校长并不知道,尽管当时陈逢干开了个袜厂,但这袜厂的经营情况并不好。这17000元,是陈逢干私下向别人借来的。

  奇怪的是,20多年来,向社会捐助总计超过亿元的陈逢干,除了在自己的村子里有一幢房子外,在天台县城连一套商品房都没有,更不用说北京、上海、杭州这些大城市了。妻子多次念叨在县城买个房子,办事也好有落脚的地方,可陈逢干就是不答应。儿子陈林峰在县城经营的医药公司,住的也是租来的房子。

  在陈逢干看来,房地产是“死宝”,花几百万购置一套房子,一年住不上几天,还不如拿去捐助贫困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是把钱用在了“活”的地方,是“活宝”,一个大学生成了才,其价值是无法估算的。

  陈逢干一生最大的转机,发生在2002年2月。在宁夏石嘴山市,有一个名为“大榆树沟”的国有煤矿对外拍卖。得知这一消息的陈逢干立即赶了过去。在大榆树沟,他在一堆煤中看到了被称作“太西煤”的煤块。太西煤是世界煤炭珍品,具有“三低六高”特点,在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十分受青睐。

  在煤井边,陈逢干与一位老矿工聊起了天。这位在煤矿工作了30多年的老矿工告诉他,30年前的煤价是10几块一吨,而现在是150块一吨。陈逢干边问边用煤块在地上画着,将历年的煤价排列出来,发现煤价都是往上走的,而且国家经济发展越快,煤价涨得越快。他的心里亮堂起来:大榆树沟有此高质量的煤,煤矿的身价将会出现难以估算的上涨,绝不会是今天这个价,而是几倍、几十倍的价!

  从大榆树沟回来后,陈逢干没有像其他的竞标人那样,捧着提供的资料,请专家计算煤储量,预测煤炭市场价格市场走向,以及竞标的最高价等。他甚至拒绝了招标工作人员的资料,而是立即着手筹措资金:他要不惜一切,一定拿下大榆树沟煤矿!

  大榆树沟煤矿竞拍开始了,连陈逢干一共六人参与竞标,竞标底价为388万元。经过几轮激烈的竞拍,陈逢干最终以1000万元的价格拍得了大榆树沟煤矿——那时,陈逢干其实身无分文,就连他参加投标的100万元押金都是借来的。

  2005年开始,煤炭价格开始大幅度上涨。大榆树沟煤矿的价值,早已远远超出了陈逢干投下的1000万元。在竞拍之前,陈逢干没看资料,没请专家,没下煤井,而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得益于他看到了“隐蔽着的东西”:国有煤矿公开拍卖,不存在一般转让中的欺诈;煤矿提供的资料只是专家的保守估算,煤层的实际储量肯定比资料数据大;煤炭资源,特别是太西煤这种优质煤矿,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有不可估量的前景……既然如此,拍卖价格多个几十万,几百万,相对于巨大的前景来说,岂不是九牛一毛?

  按照这样的思路,2008年,陈逢干拍得了内蒙古青铜峡新井煤业有限公司——这里有中国最好的烟煤;2010年,陈逢干又拍得了新疆五宫煤业有限公司——这里有中国最好的焦煤。陈逢干的资产,也从“隐蔽的状态”逐渐显现出来。

  不过,陈逢干依然不在乎自己资产的多少,他所关心的,依然是自己的慈善事业。“慈善是最大的保险!”陈逢干说,许多商人之所以积聚钱财,无非是为了个安全感和“保险”,殊不知最大的“保险”就是慈善。“赚来的钱做慈善,是最好的结果。我家里没保险箱,小偷进来没什么好偷的,晚上睡觉也踏实,出去也不怕遭抢劫,因为口袋里没钱。因为我做慈善,为我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即使有一天我一无所有了,人家也会来帮助我,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有我的‘保险’。”这就是陈逢干,一个慈善家朴素的财富观。

责任编辑: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